軍訓簡介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民國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由於代表軍國民教育的德國遭到慘敗,軍國民的教育思想也因之式微。當時為避諱軍國民教育之名,而改為「學校軍事教育」,民國十四年江蘇省教育會設「學校軍事研究會」,同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年會,通過「實施軍事教育,以養成強健身體」,為教育宗旨之一。陳啟天先生力主在學校實施軍事教育,並列舉四大理由:第一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健全體格;第二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整齊習慣;第三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尚武精神;第四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自衛能力。 自民國十七年五月,全國教育會議通過「中等以上學校軍訓教育方案」,迄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,其間軍訓制度日臻健,全如軍事教官任用章程、軍訓教官服務條例、軍訓教育查閱章程、軍事教則、軍訓教育編訂、軍訓實施方,式以及軍事教育管轄系統之建立等,均日漸完備。 重視文武合一教育之理念,便成為教育救國、自強圖存之風尚。對培育守紀律、負責任、明禮義、知廉恥之現代國民,及鼓舞愛國情操,淚勵民心士氣,蓄積抗戰國力厥功至偉。八年抗戰,學生軍訓在國家面臨強敵入侵,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關頭,對激勵民心士氣,堅定抗戰必勝信心,其貢獻尤為卓著。其後,號召知識青年從軍,起響應,蔚成波瀾壯闊的愛國從軍運動,並在印緬戰區,創造了輝煌的戰果,為我國學生軍訓史上寫下了光榮的一頁。 抗戰勝利後,中共以學校為其鬥爭的另一戰場,而大專院校更為其組織發展的重要目標;其豢養之職業學生,乘隙把持學校,製造事,鼓動學潮,以「反對校長」、「反對訓導」、「反對教授」、「反對會考」、「反美帝」、「反壓迫」、「反征兵」、「反內戰」等為口號,幾乎無所不反,煽動各大中學罷課、示威、遊行、暴動……如昆明「一二一血案」、重慶「校場口事件」、北平「沈崇事件」、南京「五二0事件」……等。釀成校園動盪,困擾政府,破壞施政,打擊民心士,也造成了社會動盪的不安。政府為求政治安定,對共黨陰謀,始終採妥協與包容態度,學生軍訓亦因而趨於式微。 |
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民國四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,學生軍訓工作遂由救國團負責主管。民國四十二年七月,全省高中全面實施軍訓,專科以上學校亦於民國四十三年開始實施。學生軍訓的重建於焉始定。民國四十九年國家建設逐步步入正軌,政府為使學生軍訓制度化,乃於七月一日明令學生軍訓移歸教育部主管,正式納入教育體系。 自學生軍訓教育在臺重建後,其間國家雖面臨各種橫逆衝擊和中共的統戰,及近年來社會的快速變遷,群眾運動不絕如縷,但我們各級學校的校園始終能保持祥和寧靜,校風樸實,人才輩出,促進了社會的安定,也開創了國家繁榮與富裕的局面,增強了國家的總體戰力。其間學生軍訓之貢獻實乃有目共睹之事實。 |
|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