軍訓簡介 - 元培軍訓室
跳到主要內容區

軍訓簡介

元培軍訓室-軍訓簡介
我國軍訓教育的沿革
一、西元前2083至西元1912年
  我國學生軍訓,源自於文武合一教育的優良傳統。早在黃帝時代,即以角牴、擊劍、射御、蹴踘、捶丸等訓練青年,唐、虞、夏、商、周五代亦以拳術、劍術、弓矢、擊壤、投壼等訓練國人。及至孔子力倡「六藝」教育,使文武合一教育更為系統化、制度化。孔子說:「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」、「不教民戰,是為棄之」、「有文事,必有武備」。左傳曰: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」等,均可看出當時文武合一教育理念的風尚。
  漢、唐盛世,可說是六藝教育的成就,也可說是文武合一教育發煌的結晶。惟自宋、明以降,文武分途,社會風氣演變成重文輕武,產生文人不知兵,武人不讀書的惡習,以至國勢不振。顏習齋對此曾有很深刻的批評:「朱子重文輕武……其遺風至今,日衣冠之士,羞與武夫齒。秀才挾弓矢出,鄉人皆驚,甚至子弟騎射武藝,父兄便以才目之。長此不返,四海潰弱,何有已時乎?獨不見孔門無事之時,弓矢配,劍不去於身也。」
  明朝遺臣黃宗羲,身受兵亂之害與忘國之痛,慨歎「使文武合為一,途為儒生者知兵書、戰略非我分外,習之而知其無過高之論。為武夫者知親上愛民,為用武之本,不以粗暴為能,是則皆不可叛之人也」。說明文武合一與文武分途之利得失,誠可為後人殷鑑。
  鴉片戰爭之後,民族主義思想勃興,發展軍備成為一時風潮,船堅砲利成為舉國努力的方向。然甲午之戰,堂堂華夏竟敗於撮爾島國,士大夫憂國者認為純軍備足以抗禦強權。當時雖有軍事學校以培養一般軍官,但社會上仍在著「好男當兵,好鐵不打釘」的腐舊觀念,不願學習軍事,甚少重視尚武精神。當時梁啟超先生即沈痛指出:「講求武事已數十年,購船練兵、置廠製械,整軍經武,至勤且久,何以一戰而潰?其中原因就是只注重外在的軍備,而未能注意內在的精神也」。
  張之洞針對這種弊端,主張在教育上大加改革,經過「奏定學堂章程」(一九0四)的頒布,於全國各級學校中實施忠君、尊孔、尚公、尚實教育。這種尚武務實的教育思想其後亦為蔣百里、蔡元培等人鼓吹,文武合一教育乃漸為國人所重視。

二、西元1911至1949年
  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,蔡元培先生就任教育總長,發表育意見,以「軍國民主義」為首項,除為強國保國之外,更以之對抗軍人之專政。民國四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討論軍國民教育實施方法,經決議通過並送教育部實行。中等學校講授軍事學大要,實施兵式操、射擊、予外運動等。
  民國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由於代表軍國民教育的德國遭到慘敗,軍國民的教育思想也因之式微。當時為避諱軍國民教育之名,而改為「學校軍事教育」,民國十四年江蘇省教育會設「學校軍事研究會」,同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年會,通過「實施軍事教育,以養成強健身體」,為教育宗旨之一。陳啟天先生力主在學校實施軍事教育,並列舉四大理由:第一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健全體格;第二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整齊習慣;第三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尚武精神;第四、軍事教育可以養成自衛能力。
  自民國十七年五月,全國教育會議通過「中等以上學校軍訓教育方案」,迄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,其間軍訓制度日臻健,全如軍事教官任用章程、軍訓教官服務條例、軍訓教育查閱章程、軍事教則、軍訓教育編訂、軍訓實施方,式以及軍事教育管轄系統之建立等,均日漸完備。
  重視文武合一教育之理念,便成為教育救國、自強圖存之風尚。對培育守紀律、負責任、明禮義、知廉恥之現代國民,及鼓舞愛國情操,淚勵民心士氣,蓄積抗戰國力厥功至偉。八年抗戰,學生軍訓在國家面臨強敵入侵,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關頭,對激勵民心士氣,堅定抗戰必勝信心,其貢獻尤為卓著。其後,號召知識青年從軍,起響應,蔚成波瀾壯闊的愛國從軍運動,並在印緬戰區,創造了輝煌的戰果,為我國學生軍訓史上寫下了光榮的一頁。
  抗戰勝利後,中共以學校為其鬥爭的另一戰場,而大專院校更為其組織發展的重要目標;其豢養之職業學生,乘隙把持學校,製造事,鼓動學潮,以「反對校長」、「反對訓導」、「反對教授」、「反對會考」、「反美帝」、「反壓迫」、「反征兵」、「反內戰」等為口號,幾乎無所不反,煽動各大中學罷課、示威、遊行、暴動……如昆明「一二一血案」、重慶「校場口事件」、北平「沈崇事件」、南京「五二0事件」……等。釀成校園動盪,困擾政府,破壞施政,打擊民心士,也造成了社會動盪的不安。政府為求政治安定,對共黨陰謀,始終採妥協與包容態度,學生軍訓亦因而趨於式微。

三、西元1951年迄今
  政府播遷來臺,先總統蔣中正先生鑒於文武合一教育,對民族的盛衰影響遠,乃於民國四十年決定恢復學生軍訓。教育部與國防部會頒「臺灣自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軍訓實施計畫」,並由國防部選拔優秀軍官幹部十八員擔任軍訓教官;當年九月由臺省八所師範學校先行試辦,民國四十一年四月教育部公布「高中以上學校,學生軍事精神體格及技能訓練綱要」,當年九月預備軍官第一期開訓為大專畢業生服預備軍官役的開始。
  民國四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,學生軍訓工作遂由救國團負責主管。民國四十二年七月,全省高中全面實施軍訓,專科以上學校亦於民國四十三年開始實施。學生軍訓的重建於焉始定。民國四十九年國家建設逐步步入正軌,政府為使學生軍訓制度化,乃於七月一日明令學生軍訓移歸教育部主管,正式納入教育體系。
  自學生軍訓教育在臺重建後,其間國家雖面臨各種橫逆衝擊和中共的統戰,及近年來社會的快速變遷,群眾運動不絕如縷,但我們各級學校的校園始終能保持祥和寧靜,校風樸實,人才輩出,促進了社會的安定,也開創了國家繁榮與富裕的局面,增強了國家的總體戰力。其間學生軍訓之貢獻實乃有目共睹之事實。